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联想近日公布了IdeaPad U1新款笔记本电脑。该产品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可分离的设计。当屏幕部分和底座连接时,运行的是酷睿2 CULV处理器;屏幕部分单独使用时,通过内置的高通Snapdragon芯片运行,屏幕支持触摸操作,通过16GB SSD固态硬盘运行定制版Skylight Linux界面。 实际上,IdeaPad U1在分离时相当于一款平板电脑产品,结合时就是一款笔记本,两个系统和两个处理器的搭配构成了这款混合体产品。 ![]() IdeaPad U1笔记本 配置方面,IdeaPad U1笔记本采用11.6英寸显示屏,分辨率为1366×768,带有Windows 7操作系统。当作平板电脑使用时,续航时间为5小时。当作笔记本电脑使用时,续航可达到6小时。带130万像素摄像头,配置4GB内存和128GB固态硬盘(屏幕部分占据16GB)。带有USB 2.0、eSATA、VGA、HDMI、4合1读卡器等接口。 ![]() IdeaPad U1笔记本 ![]() IdeaPad U1笔记本 ![]() IdeaPad U1笔记本 根据介绍,联想将在今年6月份正式发布IdeaPad U1笔记本电脑,售价999美元。在CES展会上,我们将会率先看到产品展示。 |
Thursday, February 4, 2010
笔记本弄潮儿 联想IdeaPad U1即将问世
FBI阅人术 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一个人
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要如何在一开始谈话的几分钟内,了解这个人?如何和对方拉近距离?如何找到对方喜爱的话题?如何让对方愿意开口?
这都得依靠细心而入微的观察力,谈到这里就不能不提最近声名大噪的乔'纳瓦罗(JoeNavarro)。
他曾经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干员长达25年时间,是反间谍情报小组的身体语言行为分析专家,如今退休后成为美国知名的扑克牌教练。赢得牌局的关键就是掌握70—30法则,「其中70%来自于阅人能力,赌博技巧仅占30%。」
去年年底他出版了《牌桌上的阅人术》(Read'EmandReap)新书,借重他在担任探员期间测谎犯罪人士所练就的观察力,教导玩家如何透过眼神、肢体动作的观察,看透对方的心思,在牌桌上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观察力可以靠后天练习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练习你的观察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回想游戏」(recallgame)。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练习。例如,当你走进一个房间之后,闭上眼睛,尽可能回想走进房间之前你看到了什么,愈详细愈好。
时间久了,你也可以像纳瓦罗一样,走到朋友家的前门,就已经把周遭环境看清楚了:门前街道上停了哪些厂牌的车、隔壁房屋外有位男性在除草、另一间房子的门前放着两份报纸.......。
另一种练习方式则是更进一步,当你观察完周遭环境之后,还要再问自己,这些代表什么意义?例如,除草的人应该就住在那间房子里,因为门前的街道上没有停放任何除草维护公司的车辆。
答案正确与否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须训练自己,从观察到的线索中做出合理的推论。
而当你真正和对方面对面接触时,得随时保持警觉,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纳瓦罗每次坐上牌桌,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同桌的对手,包括他们的脸部表情、双手放的位置、坐姿、穿着打扮、发牌时出现什么样的脸部表情或动作。
更重要的是竞赛过程中,他会特别注意对手的行为是否出现异常。例如原本放在牌桌上的双手突然环抱在胸前或放在大腿上,可能代表情势变得对他不利。
一般我们在观察人时,习惯第一眼就看对方的表情,但是纳瓦罗却反其道而行,先观察对手的双脚动作,「脸部表情可以装,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何伪装双脚的动作。」
其中一个线索就是双脚朝向的方向。根据许多针对法庭行为的研究显示,如果法官不喜欢某个证人,通常会将双脚朝向他们之前走进法庭时的大门。
同样地,当你和某个人说话时,如果对方的双脚朝向某个方向,而不是正对着你,就代表他想要结束这场对话。
如果对方突然双脚(脚踝之处)交叉,就代表他有些紧张或是觉得受到威胁。
如果对方将身体往后移,然后翘脚而坐,这就是自信的表现,代表情势对他非常有利。
观察不寻常的动作
当然,观察不只限于刚碰面的几分钟而已,愈到中后段,愈能看到对方真正的行为反应。因为除非接受专业训练,否则过了一段时间,便会不经意露出马脚。
因此,在过程中你必须特别注意突然出现的异常行为。例如当人在紧张或是有压力时,常会不自觉做出某些动作:
1、触摸或按摩颈部:我们的颈部有许多神经末梢,只要稍加按摩,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与心跳速度,消除紧张。另外,按摩额头或是摸耳垂,也都是一般人紧张时会出现的动作。而如果男生拉着领带,或是女生玩弄颈上的项链,也代表同样的意思。
2、深呼吸或是话变多:深呼吸是立即平缓情绪的最简单方法,因此当你看到对方深呼吸,就知道他可能在压抑自己的情绪。或是在过程中对方不太爱说话,却突然话多了起来,也代表他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
3、用手放在大腿上:紧张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双手放在大腿上来回摩擦,试图平缓自己的情绪,因此这个动作也是另一个重要的线索。
此外,有时候当你发现对方动作快速,决定很果断,通常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没信心。真正有自信的人会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索就做出决定,急着展现自己的信心。
当你观察到以上的行为时,就可以依据情况决定自己是否要趁胜追击,迫使对方答应你的要求,或是说些话让对方放松,以利接下来的对谈。
然而,身体动作除了显示对方当下的状态之外,很多时候也是个性的展现。日本管理顾问武田哲男归纳出几种常见的习惯动作,反映了特定的个性与行为模式:
1、喜欢眨眼:这种人心胸狭隘,不太能够信任。如果和这种人进行交涉或有事请托时,最好直截了当地说明。
2、习惯盯着别人看:代表警戒心很强,不容易表露内心情感,所以面对他们,避免出现过度热情或是开玩笑的言语。
3、喜欢提高音量说话:多半是自我主义者,对自己很有自信,如果你认为自己不适合奉承别人,最好和这种人划清界线。
4、穿着不拘小节:也代表个性随和,而且面对人情压力时容易屈服,所以有事情找他们商量时,最好是套交情,远比透过公事上的关系要来得有效。
5、一坐下就翘脚:这种人充满企图心与自信,而且有行动力,下定决心后会立刻行动。
6、边说话边摸下巴:通常个性谨慎,警戒心也强。
7、将两手环抱在胸前:做事也非常谨慎,行动力强,坚持己见。
多搜寻其它周边线索
不过,外表只是线索之一,你还可以从其它不同的来源,搜寻关于对方的重要信息。《冷读术》的作者石井裕之,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技巧,有助于摸清对方的个性。
首先,你可以从笔迹下手:在适当的机会,请对方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要的信息,像是请他写下他的联络方式等。
如果字迹潦草而写字速度很快的人,工作速度也很快,但是通常比较马虎粗糙,因为他认为「大略做好后再修改细节就行了」。
写字谨慎而慢的人,工作时会一步步边确认边进行、非常仔细,但是如果催促他加快速度,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
此外,手机吊饰也是很好的线索。吊饰复杂的人,通常朋友很多,是属于怕寂寞、喜欢热闹的类型。没有配戴手机吊饰,即使有也是式样简单的人,不大喜欢一群人在一起吵吵嚷嚷,也不大重视表面的交友关系,只与少数能真正交心的人长久交往。
以上只是简单说明几种重要的观察方法,重要的是要靠经验的累积,只要平时多与人互动、多观察,你也能拥有惊人的阅人能力。
Individual Tax Return 的填报
如何宰美国政府~~关于Individual Tax Return 的填报
相信这两天有不少同学都陆续收到了Tax Return 的W-2 form,要报个税了。这估计是美国最恶心的制度,不过对于我们广大留学生来说,绝对是痛宰美国政府的好机会。根据我寒假对individual tax的小研究,这里有一点点邪恶的经验,可以让从美国政府那多获一点点refund。
大家可以利用http://turbotax.intuit.com/tax-software/yoy/efile-provider/ 来申报federal tax
首先w-2,是employer寄给你的应税收入和已缴纳的税款的证明。分别在表格的1 and 2项。根据Chinese Government 和 US的协议,所有中国留学生在向美国劳工部备案后,享受5000$的免税收入。所以收到W-2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你的收入超过了5000$,另一种是你的收入是在你备案前得到的。Anyway,这笔你已经交给山姆大叔的钱是一定可以讨回来的。而且还会加倍返还(这里面猫腻很多)。
下面就具体讲一讲常见的操作步骤。
第一,在美国single 和marriaged 的税率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你结婚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一定要选marriaged。可以享受很多优惠。当然这里有一种猫腻存在,因为美国规定divorced 夫妇向另一方支付的alimony是可以抵税的。所以大家可以谎称自己divorced,前妻or夫在中国,然IRS那帮人查去吧。
第二,基本情况中大家一定要选择attend college education。 因为超过4000的tuition是完全抵税的。不仅如此大家还可以把购买课本的钱算在里面,这一点大家可以多报一点,美国教材本来就贵,报上个七八百的不足为奇。
第三,美国政府规定花在找工作上的钱是可以抵税的,包括交通,住宿,简历制作等等。所以大家可以在这个上面多报一点。尤其是交通,美国没有发票。大家不用担心。
第四,关于deduction,如果大家嫌麻烦可以选standard deduction,比较方便。但是如果想多宰美国政府的话,这里面可做文章比较多了。最简单大家可以从denpendent people那下手,就说国内爷爷是自己赡养的,可以省不少。
第五,对于那写couple们,尤其是一个f1另一个f2的情况,F1的人可以申请denpendent claim。由于F2不能工作,所以边际税率很低,所以转移给F1是一般都会省不少,尤其在State tax.
第六,买车的支出是可以抵税的,大家可以参考实际的填一下,但是这个不建议造假,因为DMV是有备案的。万一查的话比较麻烦。
第七,有炒股的同学,一定要把investment lost写上,去年美国市场后半年比较温和,所以不建议写太多,适可而止吧,不能太贪了。而且IRS对这一项关注的频率很高。
第八,银行的利息实在不值得填,而且填很费时,我估计一般人的利息没有能超过15的,所以空在那就行了。万一不幸被查到也没事,对于退税额的影响实在太小,IRS肯定会放过去的。
退税的单子可以选择efile,就是网上直接寄过去,是free的,但是他会让你写一个PIN。记住这个号,下一年有用。
中国学生能遇到的大概就这么多吧,如果你有了baby在这边,可以再申请一个dependent,而且可以把投资挂在他名下,同时美国政府允许对小孩的支出抵税,具体的额度记不清了,每年也不一样。
PS 看了大家的很多评论,做个回应吧。这些评论当中有几个批评是很严肃的。尤其是对造假的批评,这一点必须要承认造假是不对的。除此之外有些声音我觉得还是要回敬一下。有些人拿着道德的大棒貌似很象美国人,但是我倒以为他们只学到了美国人的皮毛。首先,真正的法律道德体系是不会对思想和言论进行攻击的,法律只会去讨伐一个人的实体行为。其次,在美国人看来,法律并不是要人去遵守的。恰恰相反,美国人认为既然法律是议会里有限的人制定的结果,那么当他被公布出来之后,其任务就是不断的接受社会公众的挑战。而判断挑战是否成立的标准就是背后的宪法,这一制度被美国人认为是国父们在创造美国时所写下的精妙之笔——司法复审。所以,翻开美国的宪政史,你可以看到无数被人们挑战的法律,尽管他们都曾被美国议会批准并实施。但是,最终他们还是被宣布违宪,因而终止。税法也是法律。如果当人们觉得税法无法完成它所应有的最基本的任务,也就是社会财富的再调整时。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去挑战这个法律。你可以用很多手段去挑战这个法律,“不遵守”是所有这些手段的共同特征。所以,各位轻松一点,只是一片文章而已,当然,我承认屁股决定脑袋。 PS 有兴趣,各位可以看看美国联邦高法关于Texas v. Johnson的判决,你会更加清楚的认识美国这个社会是怎么认识LAW
Add. PS:鉴于依然看到大家争论的很激烈,我愿在这里重申,造假是不对的.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造假都会让一个人接受道德上的拷问。其次,尽管在文章里我说了很多造假的方法,但至于我本人,我依然如实地申报退税。感谢我暂时生活在不对言论做处罚的地方(我的言论不具攻击性也不破坏和平),所以请不用为我个人的安全和前途担心。尽管有些人在评论中对我和我的前途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异乎寻常的担心,我依然要对你们表示感谢,但是显然,你们的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抛开所有逻辑上的争论,回到现实之中,我想要说的是:“各位在异国他乡的同学,即使你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只要你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念书,那么按照美国的税法,你依然有义务申报纳税,并且有绝对的权利去获得一笔本该属于你的退款。然而这一切,想必各位都有亲身的感受,美国政府是不会善良到去主动告诉你的,IRS也不会善良到主动把退税单送到你面前,美国有多少政府机构对此只字不提。又有多少机构耐心的告诉你那些是可以抵扣,那些是不能的。各位在此发表过评论的人,你们可以想一想自己有多少钱捐献给了美国政府,而这个政府告诉你过这些么。所以在美国,如果中国人再不帮中国人,那么就真的没有人帮你了。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某些人的帮忙是无宜的,乃至荒谬的,那么就请让这些帮忙随之一去好了,大可不必口诛笔伐”我想在说一遍,这只是一片文章而已,并且造假是永远不对的。
zz iPad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 2:从苹果的商业模式看iPad的未来 - 未名空间(mitbbs.com)
标 题: iPad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 2:从苹果的商业模式看iPad的未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3 11:40:49 2010, 美东)
大家都在讨论iPad到底能拿来干嘛,其实看看苹果从iPod以来的商业模式,我们就可以看到iPad应用的不少潜能。
依赖平台卖硬件 - 这是从iPod与iTunes巨大成功之后苹果一直依赖的利润模式。iTunes出台第一年就亏损,到第三年音乐销售才勉强在账面上持平。那苹果为什么要开iTunes?一开始唯一的原因是促销iPod,利润都是从iPod的硬件销售进来的,和音乐产业多年拉锯之后iTunes才开始依靠音乐销售盈利。这个以软养硬的模式苹果沿用到了iPhone与App Store身上。大家不要看苹果app store跟developer收30%,其实App Store到现在也是收支平衡而已,苹果才不指望从app store上挣钱,app是为了提升iPhone的体验和增加iPhone传递的内容,利润仍然靠的是卖iPhone的硬件。
当然现在Jobs的野心不仅仅停留在倒卖硬件,他的野心在于媒体运作。被苹果扫地出门的那几年,Jobs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在NeXT做系统,后来成了OS X的雏形;二是在Pixar专心做动画,开始涉足媒体行业。当年Jobs在这个未知的领域还吃了不少亏,一度在和迪斯尼的合作协议中没有分到media franchise这杯羹,要知道在动画电影的franchise里后续的franchise产品比如玩具、游戏的利润往往比票房本身还要丰厚。吃以前长一智,看看Jobs后来把音乐产业折腾得不亦乐乎,以前吃的亏也都pay out了。
音乐之后,很自然的就是电影电视行业了,iTunes里开始销售这些产品。这是个比音乐界不知道大多少倍的庞然大物。在美国因为70年代一些反垄断的历史原因,导致现在电影电视实际上整合成了同一个行业(很讽刺吧,呵呵)。美国六大电视广播公司全部被好莱坞电影公司控股,同时电视节目的制作也牢牢把持在这几家电影公司手里,形成了一个紧密完备的利润链条。大家不要觉得电影的利润主要是从电影院的票房中来,有机会可以单独谈电影电视的利润模式,这里简单地说说。好莱坞商业电影利润中平均只有10-20%是从电影院上映的票房中来,30%左右是DVD,pay-per-view,最大的利润来源其实是TV licensing,把电影租给电视台播放的收入。与音乐不同,在美国本土电影电视的盗版很不成气候,对这些把持着电影电视,利润又极其丰厚的媒体大亨们来说,iTunes的这点销售简直是杯水车薪,看不在眼里,而且从节目制作、到批发零售、到最终电视这个转播渠道,全部被少数几个好莱坞电影公司控制,苹果完全插不进脚去。Apple TV技术上看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产品,但是在很难改变商业模式的局面下,进入这个行业是遥遥无期的了。
书籍产业就完全不同,苹果在这里的机会很大。它的传统产业链条是作者->出版商->批发商->零售商(书店)->消费者。自从Amazon出现之后,批发商和零售商整合成一家,利润就在Amazon和六大出版商之间摇摆。Amazon也学了iPod的利润模式,从出版商那里13美金买来的书,9.99就在Kindle卖出去,那点亏损早靠Kindle硬件的利润补回来了。可是这么一来,出版商开始在关键的领地:定价上失去控制。其实纸书的销售额现在还大大超过电子书,但是一旦Amazon开始自己定价,对出版商纸书的销售首先产生影响,其次影响到出版商对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失去控制,也就是说Amazon的定价影响到出版商通过定价来控制供需和销量的能力。再这样下去,Amazon可以跳过出版商,直接跟作者谈价钱,现有的出版商会沦落到只做个编辑工作而已。所以苹果看到这个机会,跳出来说,我只要卖书就可以了,价格你们出版商定,我只负责分发渠道老老实实做我的distributor,分利模式是fixed percentage,30%就行。Macmillan才会马上抓住这个机会,跟Amazon摊牌要拿回定价的权力,把Amazon推回到批发零售的老地盘里去。至于消费者是喜欢iPad的读书体验,还是喜欢Kindle的轻便,就不是这篇文章要探讨的问题了。
与书籍不同,报刊杂志的同志们需要iPad远远超过iPad需要他们。在所有的媒体行业里,报刊杂志是衰落得最严重的领域。美国传统报纸流通去年平均减少了5-7%,而网络新闻浏览量增加了10%以上。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问,网络新闻浏览的增加,和iPad有什么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一本体育杂志,在为tablet量身定做的app上看起来会是有什么新的感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tyXvLnxyXk
现在你可以想象,新闻和报纸在tablet上的全新的表现形式,会完全颠覆传统报刊杂志的浏览体验。那为什么在Windows和已有的Tablet上多年来没有成功,而会在iPad上成功?商业模式自然是切题的原因,再谈一个题外的原因:用户体验。
回到商业模式里的消费模式,从苹果在媒体传播的历史来看,iTunes与app store都是商家的宠儿,因为它创建了一个有偿消费的平台,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让消费极其简单便捷的平台。试问有哪个软件平台在两三年内催生出超过10万个application?这样一个封闭的平台创造出这样的速度,是什么在驱使?利益。过去十年里你买过几个Shareware软件?可是过去一年里你在app store里买了几个软件?截止到去年12月iTunes系统里注册了超过1亿个信用卡账号,Paypal做了这么多年,还不到7千万个帐号而已。如此规模的消费生态系统哪一个商家不会垂涎,developer们还能在哪里能够找到如此大的付费用户群?记得默多克不久之前对Google大加征伐,说要把自己的媒体从Google的自由搜索隔离开,它去哪里寻找付费的出口呢?iPad!昨天默多克还跳出来说,内容为王,iPad如果没有内容,不会有任何未来,听到了吗?默多克向苹果发出了隐含着威胁的邀请,如果不和我合作,你iPad也没成功的希望。
是的,iPad的角色,就是个内容传播平台,而在这个角色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用户体验。我们看现在的消费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用户体验,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这种消费趋势,造就了苹果很多成功的产品。为什么iPod比其他mp3昂贵许多,却仍是最畅销的产品?为什么iPhone如此昂贵却仍能成为美国销量冠军?为什么iPhone在中国连3G功能都没有的时候还能卖的如此疯狂?是因为它们能让内容的获取,内容的浏览,内容的存储如此的轻松、方便、流畅。对iPhone而言,"there is app for that"就是用户体验哲学的最好展示。如果《金融时报》能推出一个在iPad上的app,我相信会是一种全新的浏览体验,让我愿意在iPad上订阅电子版的金融时报。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它们固然免费,却不那么方便,浏览器提供的单一界面,无法与定制的app相比。你是不是见过不少人在家里的沙发上埋头在用iPhone,而笔记本电脑却只在咫尺之遥?为什么?就是因为iPhone上的app时常比电脑用起来还快捷流畅。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查周末电影场次,就只用iPhone上的Movietimes,它会列出我附近的电影院、上映时间、影评,内容的整合和浏览的流畅,比起我去google搜索要快不知道多少倍;又比如查附近的高速路是不是堵车,各个出口之间的平均车速,iPhone上的TrafficGov同样比起网站更方便。苹果对smartphone的颠覆是什么?两个字:content delivery。十几万apps里,“总有一款适合你”,这就是apps在用户体验中的价值,它们满足了每个个体特殊的对信息的需求。
庞大的消费生态系统,apps和iPad的操控提供的用户体验,就是为什么iPad有足够的潜力超越传统电脑和其他Tablet所提供的互联网体验,吸引足够的商家为iPad量身定做apps,吸引一大部分重视体验的用户群。
纵观整个媒体行业中苹果开始涉足的领域,音乐、电影、电视、书籍、报刊杂志,苹果在朝着这样一个角色演变:新的媒体传播渠道。下一步会是什么?新闻?广告?想来仍然是依托软件平台支撑的硬件销售为基础,在这个内容为主,体验为王的时尚社会里,把消费者和content provider用全新的传播平台和商业模式联系起来。
最后用Jobs的洗脑结语吧:
Steve believes in old media companies and wants them to do well,” said a person who has seen the device and is familiar with Apple’s marketing plan for it, but who did not want to be named because talking about it might alienate him from the company. “He believes democracy is hinged on a free press and that depends on ther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ess.”